2015.1.11司法節當日,悠悠然自蘭陽赴草山,週末午後人煙稀罕,風景清冷中已幾許春意。一進入展場,在古典的木建築中,青花紋樣的陶器更顯脫俗清麗。
釉色看似白,並不純然的白,帶些微的青色,亮光釉色。盤子表面細微的紋路,僅有細細的流線浮出,這是如何做到?是雕刻?是手指輕巧地一捏?在邊緣一抹少許的青花,一抹流瀉的金箔,流進湖底。盤子的薄度令人屏氣凝神,盤底以三支羊角圈立足,在浪漫中有活潑的趣味,將盤子托起,讓盤中盛物更接近眼前。
大水盤自然流露出陶片接縫之處,刻意不抹勻,自然的拼拼補補的痕跡,就像生活的真實狀態,沒有假裝,亦沒有「不足」。不足,不正是不一而足嗎?
一個貝殼狀的青花紋樣,讓我明白:這是在陶土塑型之後,創作者從陶土的模樣想像出畫面,而塗上了青花顏料,於是乎那凸起的地方,像極了一朵貝殼(或待萌發的蕨,或沈睡中的蟲),於是畫就;那凹處畫就了水窪。
創作者李雅雯,兩次與之在宜蘭巧遇,文靜內斂的氣質與作品的清麗姿態,脾性相同。李雅雯出身在農村,幼時或多或少的農耕經驗,記憶中的身體勞動,與做陶本身的身體勞動,使她奠定了用務實的週而復始勞動,取得生活節奏與心靈踏實的生命態度。與土密切關聯的生活經驗,在創作中回歸泥土自然而然揉做與成型的特性,與她的心性相互輝映,觀者彷彿從紋樣中也能看出創作者生活中所見過的風景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