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村老而不衰
農村老齡化的風景凝結在村莊信仰中心的廟口,一部部掛著斗笠的自行車停駐在金爐旁,鄰近的老人家一早常聚集於此。而家門口擺上幾張椅子,那也是常見的日常風景,椅子上會坐著一名老人,木然的神情像正專心致意地進入隱形的時光機當中,時而幾張椅子上都坐滿了老人,有一搭沒一搭地閒聊。他們記憶不衰與功能勘用的感官,全靠蜷縮在耳穴裡的蝸牛聆聽著,他們熟悉經日往來於此的腳步聲、車子引擎聲
,誰來了、誰呼嘯而過都一清二楚。埋伏在胃裡的時鐘是他們與現實生活最可靠的聯繫,準時地提醒開飯,老人們才又紛紛騎著腳踏車回家午餐,或至社區發展中心共食。
老齡化的現象又收攏在以復健科、慢性疾病醫療見長的村莊醫院內,躺在一字排開的病床上。小說家費茲傑羅的<<班傑明的奇幻旅程>>,主角班傑明是一個出生時樣貌年邁的嬰兒,愈加長大,形體與心智則遇加年輕,最終回到一個稚弱的嬰兒模樣。小說的想像對照出現實世界老年的不堪,微小而堅毅的心臟卻馱負巨大、衰頹、無法完全自主的身體。農村裡不少青壯年人視農村的老齡化彷若沙漠,唯恐被流沙捲進、牽絆,就被吞噬掉大好前途。青年在足以離家的年紀笈起行囊往城市移動,在人力資源網站裡尋找能夠給與幸福美滿人生的工作。
然而,在今年初始,宜蘭縣深溝村裡一場「友善新農村論壇」,竟匯聚百名對轉型半農或全農、農村生活感到興趣的青中壯年們,交流的不僅是如何在農村跨出務農第一步的經驗談,更是交換在農村過自主生活的想法與正在發生著的故事。當找到人力資源網站上的「九又四分之三月台」,才發現農村有各種活潑的就業可能,設計、攝影,經營食堂、書店、雜貨店、咖啡店,老屋改造、實驗空間。這樣的生命力,並不全然是年輕一輩的生力軍所創造。如果沒有農夫農婦耕耘過豐厚的土壤,青中壯年們那青嫩的幼苗如何能在農村的土壤裡深植?
農夫農婦是我們生活的老師
農夫農婦是一生的手作者,勤於工作的雙手,經營出節儉不浪費的生活,善盡親手耕作食材的每一分功用。在白蘿蔔盛產的季節,將蘿蔔葉子以鹽巴醃漬成雪裡紅、削去的蘿蔔皮以鹽巴去澀後醃漬味噌、去皮的蘿蔔用來製作柔軟的蘿蔔糕,未去皮且外型美觀的蘿蔔製作口感香脆的菜脯。白蘿蔔物盡其用,將它一生的天賦完整發揮。老者勞動,正是展現一身的功夫與一生的才華。躽軁的背脊、腫脹的手指、磨平的膝蓋是他們手作物的品牌與技術保證。在講求文創手作的時代,農夫農婦的農創手作並不退流行。
青壯年農夫們時常走動老農夫的田裡,田裡俯拾即是老者的智慧。於是,村裡的小學邀請老農夫擔任田間老師、青年農夫擔任助教。一個學期的課程正是一期水稻耕作的期間,從育種到曬穀,老農夫帶著孩子認識風怎麼吹、水哪裡來、如何照顧秧苗、消除福壽螺的祕訣;也走訪老農夫的菜園,認識蔬菜交錯種植以減少雜草生長的撇步、按照蟲的生長習性的防治辦法。成長於中南部農村的青年農夫助教說:「希望在這樣的課程中,將孩子種回田裡,讓孩子感到出生在農村是驕傲的事。」
農村的農業勞動人口缺乏,何以只能不加思索地推行農業企業化與引進國外勞工來因應?農村裡有這麼一群年輕的一輩在農村裡生活,在深厚的農村文化土壤中,傳承老農夫的農業技藝與節氣生活的智慧;向女性長輩學習農產品醃漬、節氣米食料理:冬天的臘肉,春天的草仔粿;夏天的醬油;春節的糕粿。提醒自己回過頭去珍視自家流傳下來的味道¾一個家庭的靈魂與記憶,那就是自己與家鄉之間的認同和慰藉,知道自己從何而來、如何找到心靈的力量。
當兩天的友善新農論壇結束,已經於深溝村耕耘十數年的壯年農夫道:「在自己的家鄉,或者選擇一個家鄉,把自己種下去就對了!」看著農夫農婦把自己長年種在土地裡的身影,我反芻著老年的議題並不遙遠,我們會先面對自己家人年老、自己邁入下一個人生階段的課題,在緩慢沉靜的老化過程中,把握住最珍貴的技藝與智慧,傳承下去就對了!---全文刊載<<鄉間小路>> 2015年3月號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