左為蒲姜頂端的花絮;右為蒲姜覆蓋在米麴上模樣。 |
米麴發酵進入第五天,颱風前夕的風吹得又大又乾燥,不察,便將米麴給吹乾了。漬女師傅來探,漬女友人交流,接連又遇上祖媽級的資深漬女指點迷津,今日在蘭陽溪畔採得「蒲姜」,覆蓋米麴上方,接引麴菌。蒲姜,是文學上鼎鼎有名的黃荊,披荊斬棘之荊也。細碎紫色花絮,香氣如艾似蒿,念起蒙古高原中戈壁馥郁芬芳艾草香。
蒲姜何以能接菌,漬女們紛紛說是作為保溼之用,因發酵首重溫度與溼度;又說絲瓜葉亦能作為覆蓋物,若姑婆芋亦可,乃季節發生之植物。我查孤狗,得知蒲姜為台灣早期蜜源、甜味劑。或許是因其糖分得以餵養酵母,以利接菌發酵。不過,我連發酵原理都不熟稔,早該入手一本發酵聖經。
又聽聞另有資深漬女以空心菜水澆撒米麴,保溼接菌。單是接菌,便有多種植物的故事。無論如何,今日集結各家之說,忙著補救失溫的米麴。在少女的閨房進進出出,不讓一絲涼風穿入,亦不讓守候在外的狗兒闖進,慎重之舉,猶如在為米麴接生,產房外的狗兒急急踱步,想探究竟。
<<中國文學植物學>>道來披荊斬棘之棘,酸棗也。某年在內蒙古採集酸棗,給當地人家做我愛吃的酸棗饃饃,帶了好些在路途上回味。今日颱風雨中,資深漬女領我前去採集蒲姜,沒有母親在身邊的異鄉,好些婆婆媽媽們照顧我。一種植物的思鄉,透過它與食物的關連,回到遙遠時空之外的家鄉、故鄉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