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7日 星期六

農家,亦農亦家

/ 陳怡如

村裡的阿公曾經形容機器代耕盛行以後,「在田裡工作,抬頭都沒看見半個人,就像食飯時餐桌沒人一樣。」將農事左鄰右舍相互幫忙插秧、收割的忙碌喜悅,與餐桌上共食分享的快樂相互比擬,這是農,也是家的寫照。無論在農場,或是家庭,皆是人際關係緊密的場域。這樣的人際網絡,傳遞溫暖和共享的快樂,彼此之間也充滿了緊張的張力。英國文學家蕭伯納說,「你不能擺脫家庭的框架,但你可以讓它起舞。」食物,就是那雙會令家庭框架也翩翩起舞的紅舞鞋。

從荷鋤下田到持刀鏟下廚,這是產地到餐桌最短的距離,美好的畫面就像<<KINFOLK>>雜誌所呈現溫和、明亮的簡單生活。偏偏,它也是農務與家務築起壕溝戰的最前線。我們三人,沒有血緣關係、自願組成的農家,個個是下田的農夫農婦,在勞動一整天過後,由誰下廚、誰擔任二廚、洗碗、處理廚餘、整潔流理臺?從第一年的每天輪流分工,到第二年按自己意願下廚、吆喝搭伙,這個過程歷經對於個人在家庭中角色的思考、建立對家庭中沒有理所當然的付出與獲得的共識。

農業需要綿密勞動力投入,即便我們僅是水稻田耕作面積一甲五分、菜園二分、同時經營少量農產加工品,規模極小的農家,在農忙時期仍亟需人手。春耕開啟農忙的序幕,打工換宿者紛紛入駐,有時與周邊農家共同接待整團打工換宿者,連著幾天的夜晚,圍坐在我們家餐桌上總有十來個人。農業的人力需求,不得不讓出家庭的空間,無論是睡覺的、廚房的空間,也有個人的、精神上的空間。農務與家務這場壕溝戰役,農夫農婦身兼主夫主婦堅守崗位,易守難攻,顯然並不會那麼快就平息。

餐桌上的食物,不那麼安分。從切開食材的那一刻起,就像女孩腳上那雙紅舞鞋,注定要吸引眾人目光。跳起來吧!在翻飛起舞的那一刻也融化心裡的鑽牛角尖。Copain,法文的朋友,字義是一起分享麵包的人。在農村,多的是把自家盛產的農作物分享給左鄰右舍,更多的是到其他小農家中共同下廚、吃飯,一種清冰箱的概念。當然不能不提小農、代耕業者在田邊一起喝酒、吃點心等待上工,以及農忙過後的刈稻仔飯。圍坐共食的人,注定是種緣份,有難解難分的情份。料理,也是家的道理。

料理,容納飢餓有填飽肚子的需求、溫暖脾胃帶來片刻的幸福感,就像家給予的安定、支持與滿足。按著食譜做菜,那麼多食材不是當令所生產,還有許多你家冰箱根本不會有的異國香料。按著社會既定成俗、條件標準想建立家庭,落入只能選擇A套餐適婚年齡結婚,B套餐婚後兩年生小孩,C套餐兼顧職場與家庭的完美職業婦女。拋開跟著食譜下廚,選擇當令節氣的食材入菜。人人也可以自主組家、擇愛成家,重新定義家庭的意義,不只是血緣與姻親所組成,更可能是一種建立在互相陪伴、關懷照顧,具有共同理想的短暫或長期的關係當中。在小農社群裡,端出了愈來愈多的家庭特餐,角色有荷鋤下田的女農、揹著孩子下田或開曳引機的父親,單身、朋友合夥、同志伴侶。友善耕種的小農也正開拓出一片友善性別、多元開闊的家園。

儘管深陷農務與家務戰場,滿身污泥、炮灰,還是端起自家釀的梅酒,敬農家!餐桌上我們享有世界和平。

---全文刊於<<鄉間小路>>2015年11月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